航延险沦为羊毛被薅300万元,薅羊毛
说起航延险,业内人士的第一反应便是费力还亏钱。然而近几天,“一女子利用九百次航班延误骗保近三百万”的消息引发热议,再度让这一险种火了一把。5年时间、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遇上延误航班近次、获赔金额近万元,这一连串数字的组合不禁带出了诸多疑问。为何“作案”5年保险公司才报案?为何没有乘坐航班却获得了赔付?航延险产品何以沦为“羊毛”?所谓航班延误险,是指投保人(旅客)根据航班延误保险合同规定,向保险人(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当合同约定的航班延误情况发生或航班取消时,保险人(保险公司)依约给付保险金的商业保险行为。就险种来看,航延险属于财产保险。不过,航延险发展至今却并不被保险公司看好,有不少保险公司放弃了这一险种。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早就不怎么做这类产品了,几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可能做得多一些。就当下来看,航延险主要有三类:航空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航空旅行险、银行信用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航延险、保险公司通过商旅平台销售的航延险。在商旅平台销售的航延险中,产品也并非局限于航延险,不少为航延险、航空意外险等产品组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销售航延险等产品更看重的是流量。也正因如此,在与一些拥有巨额流量入口的第三方合作平台合作时,第三方平台往往在议价权上占据主导。规模虽然做大了,但是渠道费用率等成本却在逐步走高。总部位于上海的永诚保险早在年底便关停了低品质的航延险业务,其航延险业务此前多与互联网机票及旅行销售场景相关的平台开展合作,但综合成本率却超过%,即收不抵支。永诚财险常务副总裁康国君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直言,从这个产品本身来讲,是一个有很多创新因素的产品。但是产品创新并不是对保险风险管理的冲击,而应该是更加完善。虽然没有具体深入了解这个业务的细节,但陆陆续续在听到合作平台一直要求放宽承保条件、放宽理赔条件、放宽理赔单证的要求等,保险公司迫于平台合作的要求和自己保费规模的追求,屈从了平台的要求。澎湃新闻了解到,最早的航延险赔偿的是因延误导致的实际损失,包括餐食、通讯、住宿等已经支付出去的费用。不过,不少销售部门和平台都要求销量,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赔偿增加、门槛反而降低。规模确实上升了,但成本率、赔付率的大幅提高,严重挤压了航延险的盈利空间。以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为例,该公司连续两年在年报中表示,主动缩减了赔付率较高的航班延误类保险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引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okwfh.com/zlff/15081.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