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nbsp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缅怀

令人尊敬的中国眼底病临床专家、医院眼科王光璐教授因病于年8月27日中午12点3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8月29日中午12点30分在医院隆重举行了王光璐教授遗体告别仪式。

王光璐教授生前出诊照片

厦门眼科中心黎晓新教授

惊闻王光璐教授仙逝,噩耗传来,万分震惊,无比悲痛。王光璐教授为中国的眼底病事业奋斗一生,鞠躬尽瘁。他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财富。王光璐教授的去世使我国眼底病领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们沉痛哀悼王教授,一定要学习他的精神,让他生前献身的中国眼底病事业在我们的努力下不断发展,以告慰教授的在天之灵。王光璐教授千古!黎晓新敬悼

忘年交

医院魏文斌教授

年同仁临床病例讨论会上

周二(8月23日)下午2点行政楼开学委会,王明杨打电话说老爷子突然晕倒,干保科秦明照主任指导他急救,并通知到家里抢救。当时老爷子一度呼吸心跳停止了,但谁都没有放弃,按压了50医院急诊科,大家继续抢救……老爷子生命力顽强,竟然恢复了心跳,散大的瞳孔也有所缩小,自主呼吸也有了!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和院科同事们都期盼他能挺过来,当天转到CCU病房继续坚持治疗。周三、周四每天我都去探望,但心内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不无忧虑地告诉我:缺氧时间过久,脑复苏无望。期望奇迹发生的心情与身为医者的无力感,几乎淹没了我。

昨天上午,王明杨发信息说老爷子情况不好,也就这两天的事……无奈身在外地医院看他最后一程。没想到1点他就告知老爷子走了!尽管已经有几天的思想准备了,但这一刻真正来临时,内心还是不能接受!老爷子应该更长寿的,他还有太多的心愿没有完成,他不像一个要走的人!

前一阵老爷子心衰住院,春节后还去家里探望过他,彼时老爷子还念念不忘OCT图谱的再版,还记挂着学习新的OCT血流成像技术呢!得知我在准备这方面的图谱辑录,虽在病中,却像年轻人一般兴冲冲地一定要帮我看看把把关,他说既可以做点事情又可以学习新东西,可如今书稿完成了,他却走了!

百年同仁,眼科有诸多的老专家享誉国内外,王光璐教授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毕生为同仁眼科文化的发扬过大与传承,鞠躬尽瘁。作为同仁眼科文化的集大成者与传承人,他是我尊敬的师长,毕生学习的榜样,也是我的忘年交。王光璐教授是临床大家,对眼底疑难病症的分析见解独特,善于总结经验,越是疑难杂症他兴趣越大,越要搞个水落石出,几十年来遇到临床难题都会请教于他,特殊的病例也会请他看看,往往都会让自己茅塞顿开,可谓少有的良师益友,也是我几十年来每年春节必去家中探望的前辈!

回想自己30年前迈进同仁眼科的时候,尝见那位瘦瘦高高的医生诊室里总是挤满了患者,其他医生下班了他还没有看完。一打听,原来那就是搞眼底病的专家王光璐,美国留过学,学识渊博,同仁眼科一“牛人”耶!做医生不就是要做个有学问能治好病吸引众多患者的大医生嘛!从此,他就成了我心中的目标,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幸的是,我刚踏进临床就有了目标有了榜样,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下夜班我就不休息了,去跟王大夫门诊,他的门诊汇聚了各式病患的病人,丰富多样的病种吸引着我这充满好奇且如饥似渴的青年医生。那时候专家门诊都是专家自己看,没有助手,我去帮忙,给病人散瞳写病历,他自然也就喜欢我这个助手,也就开始了我们30年的忘年交!我像海绵吸水一般吸收着新鲜的眼科知识,跟他的每一个门诊,都使我受益良多,这也是吸引我选择做眼底病医生的重要原因,从他那丰富复杂的眼底病人中找到了乐趣,也坚定了此生努力的方向!

其实,那个时候的同仁眼底病专业分成眼底内科和眼底外科,前者叫荧光造影组,王教授是开创者和管理者,带领一班人承担着造影与激光治疗的工作;后者叫视网膜脱离组,傅守静教授是开创和初期管理者,后来由王景昭教授管理,属于眼底外科的手术范畴。我喜欢做手术,是视网膜脱离组的一员,尽管如此,我和老爷子仍然是秉性相投的忘年之交,他仍然是我的榜样和良师,我仍然是他的粉丝和爱徒!记得年10月我公派去法国留学,他知道后特别高兴,说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应该去看看!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出发那天是个周五,我从家去机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周五他门诊不能送我,临医院车队,让车房师傅给我捎来个信封,信封里有美元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小魏,我也出过国,这点钱救急用”!25年了,此情此景历历在目,每当我想起,我都会和当时打开信封时一样,泪水止不住的流!他的体惜和帮助一直感动着我,也感染着我!也影响了自己做人做事之道!

眼底内科是眼底医生的基本功!把眼底内科做大做强也一直是我的心愿!我从年做眼底科主任,开始了内外科年轻医生的轮转,年东区南区相继开张,扩大眼底内科得以实现,关键时刻还是老爷子,亲自带领几位年轻医生开始了新模式的造影激光工作,这些年轻医生从零开始学习,老爷子倾囊相授,手把手地教,从最基本的读造影片,写报告,到讨论疑难病例,带她们做激光,常常下不了班,晚上也拖的很晚方归,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老爷子替我分担,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眼底医生,像史雪辉、杨丽红、丁宁、田蓓、周丹,她们终将是同仁眼科的未来!也将传承老爷子治学、为人的精神!

王光璐教授知识渊博,尤其对新知识极具敏感力!他虽然是眼底内科的大家,在同仁眼底外科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功勋卓著!他留学美国归来带回同仁的第一台玻切机,开启了同仁玻璃体手术的篇章;他带回的膨胀气体开始了国内第一例玻璃体腔膨胀气体填充;他率先成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组,并申请了专门病房,开创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治疗的先河,其倡导的激光治疗与玻璃体手术终成为现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经典。他不仅仅对新技术垂青,还特别善于钻研和总结,OCT检查技术年应用到眼科临床,年就进入中国,当时国内仅有两台机器,中山和同仁各有一台。他就和年轻医生一样坐在OCT检查室,做检查读图片,做总结,使同仁的这一技术在国内达到领先,并率先整理出版了《OCT诊断图谱》,成为国内最早的指导丛书。随着OCT仪器的更新,最近半年孜孜不倦地又在重新整理,更新图片,准备再版这部图谱并且已经整理完毕等待出版付印了,可惜他没能亲眼见到新书出版就撒手人寰了!

身为医者,王大夫一生钟情于临床,看病人无数,尤其是眼底疑难病症的诊疗经验极其丰富。我们曾多次探讨,这些经验,这些鲜活的病例作为珍贵的知识都应该传承下去,这也是为医者、为师长的一辈子特有意义的事情,也将影响着无数好学的后辈年轻医生。他非常同意我的想法,但苦于年事已高,身体孱弱,恐怕难有旺盛的精力和能力来整理这些资料,颇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我笑说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乐意帮助,咱们一起努力,相信一定会有结果的。说干就干,不久,我们就开始了整理,查找疑难病例等细致而繁重的工作,全科医生分工合作,编辑资料,联系出版,风风火火的一年时间完成了《同仁眼底病影像诊断图谱》这部宏篇巨著,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审校,一张图片一张图片的斟酌,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至今记忆犹新。这部书出版了,看到样书老先生乐了,视其为又一个“儿子”,能将自己从医毕生所得的“精髓”惠及全国的眼科同道这也是他一生的心愿!能为老爷子做成此事也很欣慰,也算对师者的报答和回馈!

几天回想起和王大夫这30年的忘年交,一幕一幕往事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播放,他诙谐幽默风趣,他博学睿智,他低调平和,他爱护后学,他勤恳敬业,他无私育人,他严谨朴实鞠躬尽瘁!他是同仁眼科的骄傲!能与他相知相交,能向他学习共事,也是我的骄傲!

王大夫,你一路走好!我永远怀念你!(魏文斌)

医院张凤教授

今年初我在中华眼底病杂志上发表了记述王光璐教授的工作和贡献的文章,他读了好高兴,是我对他的感谢!现在也是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把我引入眼底病这个领域。25年的教诲历历在目……愿恩师安息,天国里没有病痛!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刘文教授

今获悉王光璐教授去世噩耗,心情十分沉痛!随感写文悼念、缅怀王光璐教授!

我最早认识王光璐教授是在全国眼科会议上,是他每次参加讨论的精辟发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每次眼底病会议都能看到这位老人坐在最前几排位置上,一坐就是一整天,而且都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年青人都难以坚持。

年,我被引进到医院眼科,刚去不熟悉,王主任只要一见到我就鼓励我,给我讲他的经历和体会。他怕我一人在同仁孤独,多次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家包好饺子,请我和他家人一起过节。王光璐教授和蔼可亲,真诚待人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年,我的新书《临床眼底病-内外科卷》请我最敬慕眼底病前辈王光璐教授写序,当我知道王教授因病在北京郊区的一个疗养所治疗时,我赶去看望他,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尽管他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他还是爽快的答应帮我的新书写序,给了我很多鼓励和赞誉。谈话中,王教授还表达了想进一步写书,把他一生的宝贵临床经验留给后人,让我十分感动和崇敬!

王光璐教授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眼底病事业和他的患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人生典范!他的去世是我国眼底病界的一大损失!

在此,我沉痛哀悼王光璐教授!王光璐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医院高磊教授

惊悉王老师去世噩耗,十分悲痛。年,年轻的我第一次外出来到医院眼科进修,王教授是给我留下极深美好印象的老师之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参加由他组织的眼底阅片,王老师戴着“双目放大镜”明察秋毫......或许正是由于他及各位同仁老师的关系,使我从事眼底病这个领域并多次在各级学术会议上聆听他的精辟点评,他的音容笑貌仿佛依然在眼前,愿王光璐老师一路走好。

北京同仁眼科研究所李彬教授

一生勤勉,平易近人,谦虚谦和,孜孜不倦,兢兢业业,王光璐教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切悼念!心中永远的怀念!愿他老人家在天国里一路走好!

北京医院黄一飞教授

真是一个十分伤心的消息!王光璐教授是认认真真做事的好大夫,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榜样!认识他三十多年了,他对许多眼病的见解独到,令人敬佩。沉痛哀悼!一路走好!

医院陈有信教授

认识王教授二十多年,他是一个纯粹的眼底病学家,纯粹的知识分子,属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眼底病的主,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虚怀若谷,学问很高,但永存敬畏之心!王教授与我的恩师张承芬教授之间关系甚好,我见证了她们之间缘于学术的友谊,真心敬佩!愿他老人家天堂安息!

王教授应该是没有别的爱好,除了眼底病还是眼底病,看得出他是真心喜欢眼底病专业,而且他是思考的,他是用心的,他是带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的!他也特别的与时俱进,即使年事已高时,也能捕捉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术。同时,他也要强的,看到别的单位做了点新东西,他会有危机感!眼底界有这样一批老专家群体,他们比较淡泊名利,在乎的只是学术,形成了当今眼底学界崇尚学术,实事求是的好传统!敬仰他们!再愿王老天堂安息!

厦门眼科中心李文生教授

王教授是我的先辈,我刚刚出道时的两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肯定一直鼓励着我前进的步伐!王教授年到云南大理讲课,哪个时候我刚刚博士毕业,在云南工作。他讲课以后请教他糖尿病玻璃体手术以后因为瞳孔小,手术以后激光治疗不容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他听了以后回答我的问题居然是:我知道你提的问题就知道你是一个行家里手!然后建议手术中激光彻底一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我当时给一个视网膜脱离做了巩膜扣带手术,我自己觉得做得很成功,但是患者认为我比较年轻吧,听说王教授到云南来,一定要请王教授看一下才放心。后来患者自己找到王教授看了以后,他明确告诉患者手术非常成功,虽然他当时不认识我,但是他认为云南的医生能够把视网膜脱离做得这样好,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从这两个事情可以看出他胸怀宽广、积极鼓励晚辈!

文生永远铭记王老先生的鼓励!大医精诚、风范永存!

医院徐庆教授

沉痛悼念王光璐教授,愿王老一路走好!垂杨柳眼科人永远怀念您!

医院姜德咏教授

悼念王光璐教授

悼念好友辞世场,

王者风范何须狂,

光明使者神州颂,

璐玉光彩人间扬。

尖峰眼科刘保松教授

王老师,您一路走好,人世间有您留下来的宝贵的知识财富,您培养的那么多医生和同事都为您送行,我们给您磕头送行了!天堂里亦有您诊治过的患者,他们给您准备好了鲜花。

我是年入学拜师在王光璐教授门下,当时他老人家在美国做交流学者。我是92年初去机场接他见到他老人家的,接近1.90米的身高,却只有不到斤的老人精神矍铄。三年下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老师对于病人的态度和对于病历的分析思路。一个65岁的老人,每天晚上都批改文章,写论文都到很晚,作为学生的我都觉得惭愧。后来毕业后又带了我两年,等我后来选择自己创业,本来以为他老人家会劝阻,没想到他非常支持。在他70岁的时候给他祝寿,他还认真的给我说想和我学习白内障超声乳化。三年前因为肺病住院,我去看他,他还在床上看一本眼底病的专著。这是一个一辈子孜孜不断追求的老科学家。

这两年,他身体非常不好,但还是坚持力所能及的时间去出门诊,他说,我看看门诊,心里感觉踏实,不会觉得自己老了,没有价值。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朴实平凡的眼底病大专家,他平易近人,一生不追求名利,只为他喜欢的眼科事业,只为了那些复杂的眼底病人。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而是对于专业的孜孜以求以及对于病人的责任。

王老师,您就这么安详地走了,让我们这些学生都没有来得及再听一次您给我们教诲的机会。但我们不会再让您失望,我们会好好利用给我们的知识和做人的原则,好好做人,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我们永远都是您的孩子,您一路走好!

王教授的学生们给恩师祝80寿诞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记眼底病临床学家王光璐教授

以下为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张风教授撰写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记眼底病临床学家王光璐教授》,此文年3月发表于《中华眼底病杂志》。

王光璐教授年出生于湖北。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年进入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学习。年来到医院眼科工作;在同仁眼科这座医学殿堂,跟随老一代大师开始了他一生的追求。

王光璐教授思维活跃,勇于学习新技术,不断进取创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新技术对临床的引领以及科技发展对医学进步的推动作用已为人们所认识。为迎接新的挑战,他于~年以及、年先后3次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进修学习。80年代初,医院眼科引进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机和眼底激光治疗机。受科室委托,王光璐教授组建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组,从此我们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组从他开始带领一名技术员(他诙谐地称之为“mini”学组)寻找药物,自制荧光素钠,请求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鉴定到荧光素纳应用于临床,直到建立科学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激光光凝操作规程,组建发展成为健全的临床诊治、研究团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其中倾注了他多年的心血。就是这个当年的“mini学组”,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自愿加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人。如今这个团队在王光璐教授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新技术,其应用研究成果“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应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眼底病诊断的应用”分别于、年获得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年,年近80岁高龄的王教授出版了专著《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70年代末,医院眼科利用国产氩离子激光机开展了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以后王光璐教授主持引进了二极管激光器、多波长激光器,使医院眼科成为国内较早全面开展激光治疗眼底疾病的眼科中心之一。

王光璐教授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新技术。年王光璐教授从美国进修学习回国,带回了膨胀气体全氟丙烷(C3F8),率先开始了医院眼科的玻璃体腔注气手术。第一个使用C3F8的是一位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后患者回病房保持俯卧体位,引来了全病房医护人员围观。因为此前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均使用黄斑吊带手术,没有见过如此新颖稀奇的体位。硅油玻璃体腔填充技术刚进入中国,王光璐教授自己设计了手工硅油推注器,请厂家协助制造并无医院使用。年王光璐教授又与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合作研制国产眼用敷贴器(碘)。从敷贴器模型设计修改,到动物眼放射治疗及治疗手术后反应的病理观察研究,历经艰辛,不断完善,最终成功制作出国产敷贴器,并于年进行了首例眼内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开创了放射治疗眼内肿瘤的先河,并为今天放射治疗眼内肿瘤技术的成熟以及技术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在眼底肿瘤治疗方面,他还最早开展了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眼内良恶性肿瘤,并研究了TTT治疗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过程,观察了TTT治疗所能达到瘤体组织的深度,为TTT治疗适应证提供了客观依据。这一项又一项的新业务开展,为医院眼科眼底病诊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眼科中心成立后建立完整的眼底病专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王光璐教授在临床工作中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寻找差异。多年来,他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从最初护理交班记录纸反面订制而成的简易笔记本到后来的黑皮笔记本,通过眼底图示等方式随时记录他每天诊治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激光光凝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详细情况,30余年始终如此,从未间断。也许是饭前、或许是手术刚刚结束,稍有闲暇,常见他一言不发,凝神沉思于他的这些临床宝贵资料当中。下班回家后,他必定要坐在书案前思考学习到深夜。以至于年节到他家聚会,有人一进门嚷着“王大夫,我要看你到底有什么好书”。长此以往,观察使他发现,读书使他渊博,思考使他深邃。他总能从人们的“习以为常”中提出疑问,从而被同道戏称为“火眼金睛”。

在众多视网膜脱离患者中,他发现了脉络膜渗漏综合征不同之处,并于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了“脉络膜渗漏综合征20例的初步报告”。全面分析了脉络膜渗漏综合征特殊临床表现、内在病理基础和应当采取的治疗方法。这是我国对于此病比较早的报告,为后人认识此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帮助。又经过数年详尽观察,于、年先后在《中华眼底病杂志》发表了观察研究脉络膜渗漏综合征眼底血管造影特征的论文,丰富了以往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论证,对完整认识这一疾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在眼底病门诊时,他接诊的一些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患者中,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有些人来自牧区,有被蜱叮咬的既往史;或有牲畜密切接触史。于是他找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通过对患者血清、房水、玻璃体液的抗体检测,获得了莱姆病抗体阳性的结果。并在患者玻璃体液中找到了莱姆病螺旋体。这一发现在我国尚属首次。根据其临床表现,对莱姆病眼底病变进行了治疗观察,挽救了一些患者的视力。这一研究成果年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在上世纪80~90年代,王光璐教授带领的团队系统观察、随访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对多个家系进行追踪并报告了5个完整家系。这是我国较早期对本病比较全面的报告之一,为以后临床认识、诊断本病提供了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年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光璐教授常说“医生应该是临床学家”。正是他多年来身体力行,勤于实践,不断进取创新;酷爱学习,善于思考总结,使他成为了眼底病临床大家。早在80年代初,他就已在SCI收录的美国眼科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的百余篇论文均源自临床,涵盖了眼底病检查、诊断、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治疗、手术治疗等诸多领域,涉及病种多达50余种。这些临床和学术成就赢得了患者交口赞誉,声名远播;并且先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12项。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仍与时俱进,探索不止。在光动力疗法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新技术、新疗法治疗眼底病的应用与探索中,他积极参与,潜心钻研,出谋划策,为这些新技术、新疗法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时至今日,王光璐教授在医院悬壶济世、授业解惑已近60年,勤勉敬业治病救人,孜孜不倦著书立说。其步履不仅是医院眼底病专业走过的足迹,其历程更是医院眼底病事业发展进步的缩影。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回首与王光璐教授相识、相交、相知的时光,他对患者充满关爱,对学术不懈追求的点点滴滴既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又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心旷神怡;不仅有味,而且有情。谨以此文聊表寸心,感激恩师在我们从医生涯中的教诲和提携;也警醒我们随时随地以恩师为镜,勤勉谦和,泽心仁术,博爱育人,探求不止!

以下内容摘自《尖峰眼科》文章部分评论

最后,再次引用熊文波医生的诗句来送别王教授:魂游水底波澜壮,名在人间草木香!

王教授一路走好!大师精神永存!









































白癜风医疗
白癜风医院的医生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kwfh.com/ysxg/1679.html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23号 联系电话:15897845612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