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能够预测良好的出血移位效果,单纯玻璃体腔气体注射可以作为黄斑下出血的治疗选择。鉴此,SAWAKOURA教授等人尝试寻找单纯玻璃体腔气体注射移位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的预测指标,相关结果于近期发表在Retina杂志,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吧!
预测单纯玻腔气体注射疗效的指标:OCT对比度噪声比
对比度噪声比可用于客观评估OCT图像中目标区域的信号强度。由于固体物质在OCT图像上具有高反射性,采用对比度噪声比这一指标可定量评估黄斑下出血的性质状态,包括其硬度。本研究对黄斑下出血的OCT对比度噪声比计算如下:
选取整个玻璃体腔(绿线内)作为背景区域,并选择中心凹下一小块的出血区域(红线内)作为目标区域。使用ImageJ软件获取对应区域的平均灰度值及其标准差值,进而计算得到对比度噪声比值。较高的对比度噪声比值意味着较硬的黄斑下出血。
低对比度噪声比的黄斑下大面积出血,单纯玻腔气体注射疗效较好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6例(16眼)黄斑下大面积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单纯玻腔气体注射作为治疗。从发病到气体注射的持续时间为20.6±44.2天。注气后1周,大面积黄斑下出血无明显移位2只眼,出血移位超过血管弓8只眼,出血移位至中心凹外6只眼。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单纯玻腔气体注射很难使固体大面积黄斑下出血,但通过单纯气体注射很容易使软的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移位。图A-D.男性80多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移位良好(移位分级,2)。注气前BCVA为0.4(20/50)。A:注气前彩色眼底照片可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累及中央凹。B:OCT可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对比度噪声比3.75。C:注气1周后的彩色眼底照相可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移位良好。D:注气1周后OCT可见少量视网膜下液,无出血。
图E–H.男性70多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移位差(移位分级,0)。E:注气前BCVA0.15(20/)。注气前彩色眼底照像可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F:注气前OCT可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高反射。对比度噪声比为11.28。G:注气1周后拍摄的彩色眼底照片显示大面积黄斑下出血无移位。H:注气1周后,OCT可见大面积黄斑下出血高反射。
分析患者基线或治疗相关参数与玻璃体腔气体注射效果的相关性:单变量相关分析显示,1周时出血的移位效果与对比度噪声比和黄斑下出血的高度相关。在多变量相关分析中,对比度噪声比与1周时出血移位效果的相关性最强。基于研究结果,SAWAKOURA教授等人认为:对于OCT图像上较低对比度噪声比的黄斑下出血,单纯玻璃体腔气体注射能够有效实现出血的早期移位。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单纯玻璃体腔气体注射值得作为初步的治疗尝试。如果气体注射后出血移位欠佳,可再考虑玻切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作为二次治疗,此时由于残留气体较少而不增加玻切手术的难度。
关于黄斑下出血的玻璃体腔气体注射的选择:SF6可能较C3F8更理想
本研究中玻璃体腔气体注射选择SF6而不是C3F8基于3个考虑:C3F8在玻璃体腔的持续时间约为SF6的2倍,可能延迟患者回归到日常活动中。既往针对黄斑裂孔手术的研究显示,尽管两种气体的使用具有相似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但较短填充时长的SF6较C3F8显示更低的白内障与高眼压发生率。黄斑下出血选择单纯玻璃体腔气体注射进行治疗,需要尽早明确其疗效以及是否需要额外的玻切手术联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进行治疗。基于这个考虑,长效气体的使用不是必须。
小结
大面积黄斑下出血的对比度噪声比是单纯玻璃体腔注射SF6气体后大面积黄斑下出血早期移位的有用预测指标。
玻璃体腔内气体注射并不总是需要与玻璃体腔内tPA结合。当大面积大面积黄斑下出血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和视网膜下注射tPA困难时,对于OCT对比度噪声比较低者,单纯玻璃体腔SF6气体注射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选择。
原文链接: